Search

要怎麼用手語比出「馬馬虎虎」呢?
 
若是用「手勢中文」比,會把中文一個字一個字...

  • Share this:

要怎麼用手語比出「馬馬虎虎」呢?
 
若是用「手勢中文」比,會把中文一個字一個字翻譯出來,可能會變成兩隻馬、兩隻老虎;如果是用「臺灣手語」、也就是「自然手語」比,則是會直接做出手在鼻子嘴巴附近抹擦的動作,代表著東西亂七八糟的意思。
 
若孩子看到的是「兩隻馬、兩隻老虎」的手語,其實是難以理解實際上「馬馬虎虎」的意思的。
 
日常生活中,其實還有許多詞彙,像是「拿鐵」,容易造成這樣的混淆,除此之外,在某些「專業用字」上,像是「犯保」、「解盲」,若是照著手勢中文逐字解釋,意思甚至會和原意完全相反。
 
大家或許和我一樣,在接觸聾人及聽障朋友之前,可能都不太容易了解「臺灣手語」和「手勢中文」有什麼差別,甚至也不知道,原來手語有不同種類的分別。
 
不過透過這些實際解釋過後,其中的差異就很明顯了。
 
 
手語是一種語言,有自己的發展史,長期以來,我們主要以「手勢中文」作為和聾人及聽障朋友溝通的媒介;這裡的手勢中文,或稱為中文手語、文法手語等,其實是按照「一般聽人」的語言習慣,以中文「表字」的邏輯,逐字比出來的溝通方式,就像是把中文一個字一個字翻譯出來。
 
相較之下,「臺灣手語」則是聾人朋友在日常生活中,自然形成的母語,也是他們重要的文化。
 
今天上午,我參加了由 台灣聾人聯盟 舉辦的「臺灣手語要的是復振,不是覆震!」記者會。其實,臺灣手語的復振工作,從《國家語言發展法》通過後便陸續啟動,不過,衛福部社家署目前製作中的「0-3 歲嬰幼兒手語教材電子書」,卻可能以手勢中文作為教材基底,我們擔心,這恐怕已違反《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》及《國家語言發展法》的精神。
 
對於聾人朋友來說,自然手語是他們的根,是經過多年來努力發聲,才逐漸免於所謂手勢中文的困境,我們可以嘗試換位思考,這個困境像是「要中文母語者,從小用英文文法說中文」,其實是相當辛苦的,甚至在無形之中,也形成一種文化上的壓迫。
 
尤其,《國家語言發展法》在 2018 年底立法通過之後,讓臺灣手語有清楚的定位,從母語保存及永續發展的觀點,希望國內各個族群使用的自然語言和臺灣手語,都能獲得傳承和發展保障;其中也明定了,國家語言是「指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」。
 
因此,我們認為中央政策應回到身心障礙者的需求,衛福部社家署在這項計畫中,並未周全考量到聾人及聽障朋友,應該讓他們每個個體的需求,在國家相關政策及資源管道,都能有一種以上的選擇空間,並積極協助選擇較少的族群獲得實質平等。
 
從《國家語言發展法》的角度及精神來看,我們必須正視聾人及聽障朋友的聲音,衛福部社家署更應該審慎思考,這項教材計畫的內容如何有所折衝或調整,尊重聾人使用「自然手語」的權利與需求!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我們一起勇敢,照亮孩子的未來」 立法委員 王婉諭
View all posts